人力资源专题系列之薪酬管理——(11)薪酬激励≠全面认可

来源:人事全说作者:日期:2016-10-01

[声明]本文系作者原创。


导读
  • 薪酬激励的三种失效状态

  • 什么是全面认可

  • 如何实现全面认可



1薪酬激励的三种失效状态


在激励系统中,企业更多谈到的都是“薪酬”,靠发工资、涨工资来增进对员工的激励效果。但是在实际运行中,往往会出现双方都不满意的情形,有时候企业花了钱还不落好,员工拿了钱还不满意。企业经常面临的困惑就是,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员工工作更有劲头,成绩单更好看。


一般来讲,用薪酬来激励员工的基本思想还是“论功行赏”,用货币来体现“奖赏”的力度。这种纯粹采用货币形式来激励员工,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几个方面的失效:


图1 纯粹货币激励的三种典型失效状态


一是边际效应失效。从员工心理角度来讲,比较“激动”的那一刻一般是涨工资、发奖金的时候,头一个月挺高兴,第二个月就没什么感觉了,到第三个月往后就变成理所应当的,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强的刺激性了。我们以往介绍的内容中也谈到过,薪酬体系“活起来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保持动态性、要有调整机制。但是调整空间无论如何都是有范围的、有时效的。所以就涨工资这件事儿,边际效应一定会是递减的。


二是激励力度失效。有的企业曾经问我,我们给员工涨多少钱合适?实际上,不同员工在收入上的期望是有差别的,不同情况下的感知也不一样。收入1000的人,对几十块钱就很敏感,收入过万的,多给少给个几百,基本都没感觉。从经济激励上来讲就是这个问题,当员工收入达到一定期望状态后,再增加或者减少,不一定会起到多大的激励效果。


三是供求匹配失效。这里面的“供”是指企业给员工支付的薪酬待遇,“求”是指员工个人希望获取的满足。在员工需求多样化的今天,纯粹靠货币来激励,已经无法满足员工的全面需求。有的员工宁可少挣点钱,工作时间弹性一点就是最大的满足;有的员工财务自由了,追求的就变成成就了,等等。


2什么是全面认可?


所以,“激励”这个概念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,已经不简单的是经济性的概念,更多的是“满足需求”的概念。而企业又是经营管理的实体,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、想玩就玩想工作就工作的地方。那么,这其中的“需求”如何定位、如何取得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相互认可,让激励发挥最大的效应,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。


回到“认可”这个话题。从更大的意义上,认可是一个企业文化的范畴。认可有两个层次:


经济认可。还是要把经济性放到第一位,员工不可能凭着“情怀”跟你一起奋斗,情怀是老板的、是少数人的,千万别幻想每个人都跟老板一样有情怀。客观的讲,我们去工作,第一目标仍然是去挣钱。理论来说,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的首先是“经济契约”关系。


心理认可。所谓心理认可,是指员工有持续在企业中工作的意愿,并且愿意持续付出。形成心理认可的手段并非简单的依靠货币形式的激励,成长、发展、荣誉、关怀、氛围等,都会是影响心理需求是否满足的重要因素。在这种情况下,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的是一种“心理契约”。


为什么要强调认可?除了避免上面我们所谈到的薪酬激励失效状态,更重要的是,形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高度认可,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最佳手段。当前阶段的宏观环境相对低迷,好多企业日子都不太好过,很多企业提出“要重塑企业价值观”,核心是要解决企业上下一致的问题,事实上就是要达成共识、增进协同,就是要解决“力往一处使”的问题。


3如何实现全面认可?


先举个例子。一家国际知名的IT上市企业。当员工早上来上班的时候,热腾腾的早餐就已经摆放在员工的就餐区;员工需要加班的时候,公司已经有班车帮助把上学的孩子接回家;上班孩子没人带,公司有专门的儿童区,可以把孩子带到公司来。总之,尽可能的帮助员工解决日常生活上的后顾之忧,让员工义无反顾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。


其实,全面认可的实现途径并不复杂,核心是要把握住“需求”这个关键词——道理很简单,影响激励效果的边界已经不再单纯的是经济性要素。


我们把全面认可激励归结为六大要素:


图2 全面认可激励的六大要素


经济要素。这个不再过多讨论,经济回报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。这是依靠薪酬管理体系来解决的问题。


关怀要素。没有一个企业不倡导员工关怀,但是往往关怀是事后的、阶段性甚至是定期性的。有的企业,逢年过节去慰问一下退休的老干部;有的企业积极开展“员工关怀月”,一旦把关怀变成一场“运动”,基本上也就失效了。我们所谈到的关怀要素,一定要形成高频的、持续性的、可坚持的状态。例如,员工过生日了,领导亲笔写个贺卡;时不时邀请员工一起吃个午餐,畅谈一下人生,等等。不要小看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,它们对员工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。


鼓励要素。我们经常说,有时候拍拍员工的肩膀,一个动作都能让员工劲头十足。“全面认可”是一种以正向鼓励为主的策略,是基于“人是积极的”基本人性假设前提之下的行为。有的企业会把优秀员工的视频、照片在公司进行大力宣传,让员工深刻体会到个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。


协同要素。“认可”并非单指个体的认可,而是要形成普遍的、更大范围的员工认可。协同要素尤其是主动协同是增进相互信任和认同的重要手段。如果企业总是处在职能壁垒很强、不断相互扯皮的状态下,实现认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所以,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能够让员工乐于互助的氛围,相互增进信任。信任度增加了,认可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。例如,有的企业专门设置了“最佳协同奖”,就是奖励那些主动协助别人完成工作的员工。


感知要素。员工对企业的认可,是要员工能够感知到认可的价值。而要实现这种感知,就需要依靠管理者的行为和坚持、依靠的是机制和制度建设。就像前面举的某IT企业的例子,如果员工能够真正感知到企业的关怀,连早饭、孩子的问题企业都想到了,作为员工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活?


文化要素。最后我们谈到的是最重要的文化要素。文化是企业的基因,企业变成什么样是由基因决定的。文化不是表面的、口号的,而是要体现企业的价值观,要深入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、要贯彻到所有员工工作行为中。我们有时候会听到“企业是大家的,利益是共享的”,到头来发现“干起活来是大家的,分钱的时候都落到少数人腰包了”。当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形成“两张皮”的时候,只会增进员工的不信任感,所谓的认可一定会无从谈起。


当你认识到认可的价值的时候,或许对员工激励策略的关注点,就不再简单的集中在“薪酬”这个相对狭窄的领域了。当然,我们对“全面认可”仍有一个定位的界定——全面认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不能为了认可而牺牲企业的利益。此外,需要强调的是,“全面认可激励”更加讲求及时性而非事后。


(本文结束)



人事全说  | 坚持原创,分享价值,纯粹干货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在线客服 计算器 意见反馈

BMFWDT

社保交通咨询请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公众号

点击可复制微信关注公众号,找人工客服